法院在职务犯罪案件审判中适用监察法的逻辑与方式——基于职务犯罪案件一审刑事判决书的数据分析
朱福惠;通过收集中国法院裁判文书网上职务犯罪一审刑事判决书,以提炼关键词的方式对这些裁判文书进行分类统计,并且将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数量关系表达的结构化数据,目的在于观察并分析法院在职务犯罪案件的判决中适用监察法的现状与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法院衔接监察法与刑法适用、提高案件审判质量的逻辑与方式。数据分析表明,法院适用监察法有引用监察法条文作为判决依据与援引监察法上的概念说理两种方式,监察法已经全面融入法院审理职务犯罪案件的实践之中。法院依法对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进行审判,为了保证职务犯罪案件审理的公正性、合法性和准确性,必须在严厉惩治腐败与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方面保持平衡。为此,法院在审判实践中建构了监察法与刑法衔接适用的逻辑,在犯罪主体认定、案件定性以及认罪认罚从宽方面优先适用刑法,在证据采信、释法说理方面更多地运用监察法。这说明法院不断适应监察体制改革的需要,主动配合监察调查与反腐败工作。同时,法院在审理职务犯罪案件中充分发挥审判职能,通过审查案件定性是否准确、量刑是否合理等提高案件审判质量的方式制约监察调查。
我国辩护律师职业伦理的模式选择与完善路径
王迎龙;随着社会进步发展与刑事司法制度的改革完善,我国辩护律师的角色定位逐渐明确,其不仅是当事人合法利益的维护者,也是公共利益的维护者,从而形塑了忠诚义务与公益义务相融合的职业伦理模式。双中心职业伦理模式符合世界范围内法治国家关于律师职业伦理的一般定位,但也存在忠诚义务与公益义务的含混性、真实义务与公益义务的冲突、真实义务的界限模糊等问题,导致了司法实践中辩护律师的职业乱象。对此,应当在坚持双中心职业伦理模式的基础上确立一种法律约束下的忠诚义务模式,明确忠实义务相对于公益义务的优先级,并完善公共利益与当事人利益出现冲突时的规则指引,为辩护律师的职业行为提供确切引导,进而推动辩护律师职业伦理体系的完善。
跨境腐败犯罪属地管辖的域外适用
陈冉;在《监察法》修订的背景下,跨境腐败犯罪治理的微观问题日益显现,其中管辖问题处于关键地位,直接影响打击腐败犯罪国际合作的深化。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不断扩大国内法的域外适用范围,尤其是对属地管辖连接点的不断创新,理论亟须明确属地管辖域外适用的边界。通过对美国及海外腐败执法案例管辖连接点的检视,提出立足管辖为起点的跨境腐败治理正当化,以国家海外利益的扩张性需求为动因,以国际法的限制性要求为适用边界,对“中间行为”“效果原则”等规则进行反思,理性看待属地管辖域外适用与主权的关联,依照管辖权力和管辖执行能力,遵循“国内—国际”“形式—实质”的逻辑确立一国内国刑法的域外投射范围,从行为地、结果地要素的实质性联系确立我国跨境腐败犯罪属地管辖的域外适用标准。从而为我国有效反制他国不当管辖、实现反跨境腐败法域外精准投递提供理论支持。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
陈兴良;北京大学著名刑法学专家陈兴良教授,最近对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从严打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反思与调整;宽严相济政策:界定与阐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理念与实现。本刊将连续登载,请各位读者关注。
我国侵权责任法中的补充责任
张新宝;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了第三人侵权时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补充责任,以及校园事故中第三人侵权时学校等教育机构的补充责任。在侵权责任中适用补充责任这一新的类型,无疑是我国侵权法领域的一大创新。补充责任制度的确立不仅能够解决第三人侵权情况下连带责任和按份责任所面临的法理困境,而且体现了民法的公平原则,同时也发挥了法律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社会功能。
对赌协议的法律性质探析
谢海霞;近年来,随着海外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在我国投资活动的日益活跃,"对赌协议"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投资领域。实践中,有些企业对赌成功,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而有些企业则由于种种原因对赌失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对对赌协议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因此在实践中不断出现由对赌协议引发的纠纷。从对赌协议的内容看,对赌协议属于射幸合同,但是该种协议又具有独特性,目前法律无法做到有效调整与约束。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酌定量刑情节的适用
高铭暄;“刑事政策与和谐社会构建”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1月25日至26日,由北京市法学会、重庆市法学会、西南政法大学、北京市应用法学研究中心在重庆成功召开。会议紧紧围绕目前我国的刑事政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及党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展开讨论,共有十几位著名专家学者发言。现将会上部分专家的发言及论文选登如下,以飨读者。
公司自治与司法干预的平衡艺术:《公司法解释四》的创新、缺憾与再解释
刘俊海;《公司法解释四》基于中小股东友好型的司法理念,提高了公司法的可诉性、可裁性与可执行性。公司自治失灵,司法权不能失灵。法官既要精准把握司法解释背后的核心价值观,也要认真甄别公司自治与司法干预的边界。公司决议效力瑕疵案件的裁判要遵循程序严谨、内容合法的公司民主决策理念。股东知情权案件的裁判要遵循强化信息披露、遏制滥权的公司透明治理理念。股东分红权案件的裁判要遵循自治为主、强制为辅的股东价值投资理念。股东优先购买权案件的裁判要遵循内外有别、动静结合的股权诚信转让理念。股东代表诉讼案件的裁判要遵循严控程序、拓宽外延的股东积极治理理念。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
陈兴良;北京大学著名刑法学专家陈兴良教授,最近对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从严打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反思与调整;宽严相济政策:界定与阐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理念与实现。本刊将连续登载,请各位读者关注。
对赌协议的法律性质探析
谢海霞;近年来,随着海外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在我国投资活动的日益活跃,"对赌协议"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投资领域。实践中,有些企业对赌成功,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而有些企业则由于种种原因对赌失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对对赌协议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因此在实践中不断出现由对赌协议引发的纠纷。从对赌协议的内容看,对赌协议属于射幸合同,但是该种协议又具有独特性,目前法律无法做到有效调整与约束。
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相互关系
姜明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个概念在同一时空使用时,法治国家指整个国家公权力的法治化;法治政府主要指国家行政权行使的法治化;法治社会则主要指政党和其他社会共同体行使社会公权力的法治化。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相互关系是:建设法治国家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前提,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建设法治国家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基础,建设法治社会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条件;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社会的保障,建设法治社会是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论无罪推定原则及其在中国的适用
陈光中;张佳华;肖沛权;无罪推定作为一项重要刑事司法原则,起源于古代罗马法,确立于近代,现已为联合国人权公约和法治国家宪法所确定,并逐渐为世界各国刑事诉讼法典所规定。无罪推定原则要求受刑事指控者被证实有罪之前应被推定为无罪,证明责任由控方承担,证明应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存疑案件的处理应有利于被指控人。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没有无罪推定的明确表述,其精神虽然在逐步展现和加强,但仍未真正到位,有待进一步完善。应当修改其第12条规定,采取国际通行之无罪推定原则的表述;把排除合理怀疑与结论唯一结合适用;完善并坚决贯彻"存疑有利于被指控人"规则。
我国侵权责任法中的补充责任
张新宝;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了第三人侵权时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补充责任,以及校园事故中第三人侵权时学校等教育机构的补充责任。在侵权责任中适用补充责任这一新的类型,无疑是我国侵权法领域的一大创新。补充责任制度的确立不仅能够解决第三人侵权情况下连带责任和按份责任所面临的法理困境,而且体现了民法的公平原则,同时也发挥了法律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社会功能。

期刊信息
刊名:法学杂志(Law Science Magazine)
主办:北京市法学会
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ISSN:1001-618X
CN:11-1648/D
邮发代号:2-205
下载中心
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171